都有人写《教培行业是要黄了吗?》,体育培训行业怎么办?

2021-06-21观点懒小熊

6月,夏天才刚刚开始,校外培训行业的寒意却丝丝入骨,仿佛一下子切换到了南半球的冬天。

政策前导的信息,一个比一个重磅,一个比一个严厉。

问题是,最终的靴子还没落下来,等待的过程才是最煎熬的。

体育培训的从业者,也是校外培训的从业者,从事不关己冷眼看热闹,逐渐变成了怀疑、否定和焦虑,躺平还是扑腾,确实得认真想一想了。


建议带着这两个问题来阅读本文:这和体育培训行业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究竟是“危”大还是“机”大?


隔岸观火也得观出门道


远的不说,让我们就从6月来捋一捋。


6 月 1 日,因存在虚假宣传或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15 家教培机构被市场监管部门处以顶格处罚,合计罚款 3650 万元。——其实不用关心那个具体数字,只要关注那个“顶格”即可,它才是信息含量最高的词汇,警醒行业。

更重磅的是,6月1日,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施行后,其中第33条明确规定:“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 法律的实施对应着高途教育直接裁掉了1000多人的小早启蒙团队、作业帮裁掉了80%的鸭鸭启蒙团队(近千人),因为甭管你是公办、私立幼儿园,还是校外培训机构,线上或是线下,“针对3到6岁的孩子进行小学课程教育”就是违法。是“违法”,你没看错,不是“违规”。这两家之外还有斑马AI、字节跳动旗下的瓜瓜龙等学龄前业务规模体量更大的企业,大家感受一下寒意。

5月21日、6月7日,政府高层两次谈到培训问题,表示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字数越少,信息量越大,“从严”、“严禁”这些词的力度,也要用心体会。严的繁体字,上面是两个口,什么政令得用用两个口来说可以脑补一下。百度百科对严的解释是“指政策法令非常紧急严峻。两个口字并排,表示大声叫喊,有惊呼的意思。而政令要畅通,要求众人遵照执行,就必须大声疾呼,相互告诫”,因此说明问题真的很严重。

好未来现在的股价是22.38美元(6月18日),但在2021年2月份的时候,股价是90美元,这可是校外培训领域里的头部企业。高瓴资本在5月17日向SEC披露最新的一季度持仓报告中显示,已经清仓了持有的好未来所有股份,405万股。高瓴资本在中国的投资领域也是绝对的头部机构。

6月15日,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之前是设在基础教育司的校外教育与培训监管处),升级成司局级,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提醒两点大家忽略的:


·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将指导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等活动——社会竞赛的监管将会在这个部门,至于青少年的体育比赛归属哪里,因为还有体教融合的政策,因此要密切关注政府部门,将来顺势而为。

·原来的基础教育司的职能里加入了“组织管理学校开展科技、文艺、体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辅导活动”,这个和体育是强相关了,可以理解为将来主管校内教育的基础教育司将会把体育辅导尽量要放在学校里完成,意味着孩子校外可支配的时间也会减少(体培行业负面影响),但也意味着学校可能要采购外部服务,将会有toB机会,但利润应该也会被控制的很严格。


问题是,6月才过了一半,2021年也才过了一半,靴子还没落地,校外培训去年还都是香饽饽,为什么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


1.png

刘润老师归结为公平和成本,我稍微多解读一下:在咱们国家,教育必须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公平。


校外培训是一条不公平的付费高速。校外机构在资本的助力下,请得起 “牛”老师,这类老师一般都可以做到显著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更好的应试的水平意味着大概率的能上到好的大学,这就导致更多家长愿意花更多的钱为应试培训买单,家长付出更多钱意味着培训机构会有更多的收入,因此机构就又能请得起更多“牛”老师,形成一个循环,最后的结果就是钱多就能找最好的老师和培训机构辅导,就能上最好的大学,没钱的大部分(除掉很少一部分不用辅导都能考高分的天才)的只能上普通大学,将来会更容易导致阶层固化。由此导致一系列不公平和社会问题:优质的社会资源给少数人服务;公立学校变成了培训机构的老师基地;优秀人才都去当应试名师而非从事科研创新,对社会资源也是巨大的浪费;一小部分天才和城市中产及以上的孩子垄断名校;上名校未必是真正人才,而是有钱人家应试能力强的孩子等等。教育这件事情是有社会公益属性的,校外培训如果真的把自己当“教育”而不只是“培训”,那就得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公平就是它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不能让穷人家的孩子快乐教育,富人家的孩子精英教育都上名校。

校外培训导致教育成本高企。


校外培训是“因”,导致的成本高也并非最终的“果”,国家大计才是“果”。


家长极度焦虑叠加剧场效应,只要咬着牙能掏得起钱的人都会把家庭的一部分支出用在补课上(据说最高能达40%),结合去年的疫情加上这几年的经济增长走入慢车道,很大部分家庭收入可能都在减少,而且房子和教育占了大头,哪还有能力去消费?经济如果没了老百姓的消费,还怎么内循环?老百姓如果只是消费了房贷和教育,还怎么有幸福感?


更大的问题是,对于未来的家长,一想望不到天际的养育成本,就更不敢生孩子了,出生率断崖式下跌,将来社会上年轻人稀缺、老龄化很严重,国家人口结构失调,养老形势更加严峻,整个社会缺乏创新活力(类比日本),问题就更大了,关乎国家的未来。

校外培训行业虽然已是接近万亿规模,从业人口也有千万,但在国家大计(公平、消费、出生率)面前,教培行业的小计和国家的百年大计孰重孰轻,可能就没法比了。况且这个蒙眼狂奔的行业本身也有很多问题,虚假宣传、重营销轻产研、线上业态无序扩张等等,无论是从宏观的国家大计,还是中观的行业自身问题,面临高压监管和整顿不能算是黑天鹅,只是大家觉得可能不会来的这么快,但该来的一定会来。


有人可能认为只整顿校外培训并不能解决公平和成本的问题,确实,如果强调只整顿规范校外培训行业应该很难达到这个目的。但,政府这次强调的并不只是校外培训的规范,一方面是“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双减’工作”,双减就不只是减校外。另外一方面,有“减”就会有“加”,基础教育司里增加了职能——“组织管理学校开展科技、文艺、体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辅导活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人没有注意,相信政府以后一定会更多的从校内入手,大量的用“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占用学生们的时间。即使这样,对行业的规范和改革也肯定不容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国家希望照顾大部分人、尽量保证公平”的决心非常大。

这个趋势不可逆,我们只能顺势而为。

由此,可以比较粗放的得出两个结论:

这个行业再也回不到以前。


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那样高速增长了。“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意味着上市会很难,也就间接意味着资本、人才的流出,行业会变成一个相对的“慢行业”,回归教育初心、稳步发展可能是主旋律。不过,也不用太悲观,心态放平和,“上市”、“资本化”又不是事业发展的必须选择,华为没融资没上市也屹立500强,偌大4万亿的餐饮行业,也没几家上市公司,很多不也发展的不错。

这个行业不会被取缔。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成立意味着对这个行业的认定,同时政府的说法一直是“规范”而非“取缔”。这个行业将来也会作为校内教育的补充长期存在。参看韩国当时取消所有课外培训,结果家长全部变成一对一,成本更高更内卷,想通过一刀切掉校外培训行业而完全抑制补习的需求也很难。政府的目的不是团灭这个行业,而是要国家的未来,要“公平、消费和生育率”。


建议体培从业者理性乐观,心态平和比预测更重要。


看热闹,直接躺平,还是乱扑腾?


有人说体育培训行业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在这次整顿的范围之内,所以不用杞人忧天,看看隔壁的学科培训行业的热闹就行。

就算这个“整顿不包括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对的,那这个“只看热闹”的结论也有问题。简单推演一下,如果素质教育不被波及,那这个赛道可以算是一个传统k12转型发力又容易切换的好方向,至少比转职业教育和toB业务容易一些,可以想象,到时体育培训这个行业瞬间就会涌入很多k12的大玩家,那边厢可是有真金白银也有很多人才,尤其是销售卖课、校区运营方面的人才,估计行业一下子会有价格战等恶性竞争,也会迎来强监管。而对于很多想着“只看热闹”的体育培训机构来说他们的到来可能都是门口的野蛮人,属于降维打击,如果你的机构没有核心竞争壁垒,还可以只看热闹、轻松躺赢?

当然了,我认为这个前提都是可能站不住脚的,政府说的行业整顿是针对整个校外培训行业,可以去仔细阅读一下,最新的6月1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通知》里提到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主要职责是“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没有说只是学科类教育培训,通知里还明确的包含了幼儿园、线上等等,就算这次不出关于体育培训行业的政策,也是为未来留了扩展空间。

再深入思考一下,区分学科和素质不是核心,是否是“应试主导”才是关键。即使你做的是素质教育,但当你过分强调中考体育、钢琴考级、艺术考级、计算机奥赛等的应试作用时,难道不也是制造着某种焦虑吗,难道不也会增加孩子和家长的负担吗?难道这就可以无视“双减”了?不能触碰“影响公平和提升成本”的底线是原则。


那未来如果没有应试焦虑,体育培训能好做吗?


我国著名体育社会学家卢元镇说过“体育加入应试教育,是’以毒攻毒‘;中考体育分数逐年提升,是’善意的强制‘”,说明这也不是最好的办法,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但其实,体育培训行业本质上并不需要中考体育加分。

体育是最容易形成用户(孩子)自驱力的一项教育内容,因为体育本身就是Game,所以未来那些不是去通过制造焦虑来获客,而是通过优质的顾问服务、教学、训练、比赛内容让孩子真正“热爱”和“上瘾”的机构才是最有前途的,才是真正可以喜迎行业监管的好机构。


2.jpg


说的有点远,往回拉一拉。体育行业的创业者,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两句话——

客观的看到行业可能的“危”,积极应对;

认真的思考行业可能的“机”,善加利用;

我这么说,也算是直接否定了“看热闹、躺平以及乱扑腾”,因为都不可取。

那么何谓“危”?何谓“机”呢?

危,其实也不算是“危”,就是要去对齐一下校外培训行业重点监管的几项内容:


·缴费周期:不超三个月——迟早的事儿,不会因为是体育培训就网开一面;

·资金监管:学费预存三方监管平台——不要存侥幸心理,一定会来,对于机构来说会影响流动资金,影响扩张速度,但长远来看是好事儿,行业关键要素比如人才培养本身就快不了;

·办学许可:将来估计也是强要求,要等新政落地;

·师资(教练资质)——目前看这个还不着急,而且没有国家统一标准,不像k12行业的教师资格证,但体培行业未来可能会有;

·营销广告:必须对齐,据说最近体培行业也有收到罚单;

·暑期开课:可以考虑改成夏令营等形式,但至少得有B计划;

·孩子校外可支配时间减少:除了本身单次连续消课(教学训练+比赛),结合自身优势,考虑进社区、toB(校园);

·物理空间:楼层(1~3层)及单生所占平米数等,尽量对齐,尤其新开的场馆,可能会增加成本;

·其他:最晚下课时间、内容是否超纲、留作业等,这些对于体培行业来说,可能都不是大问题,且行且应对。


机,确实也是有,分为两类:


1、短期:


·k12领域的人才外溢,尤其是运营、营销方面的人才,可以“抄底”;

与k12机构的异业合作,最近他们压力山大,有的机构甚至都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有一种说法是暑假不让开课),收入焦虑更甚,但他们毕竟有客户,不管是平时的体培课程还是暑假夏令营,也许都可以尝试一下。

·2、长期


·“疫苗效应”:这次对教培行业的整顿和监管,如果提前反应和积极应对,反倒可以当成体培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剂疫苗,让我们在未来拥有长效的免疫力。可以这样想,总比行业野蛮生长疾病缠身后再伤筋动骨的治疗好,所以被迫慢下来,健健身、治未病未尝不是好事。

·“时间管理窗口期”:终于有一个不用担心竞争对手疯狂扩张影响自己心态的缓冲期,可以静下心来做一些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情,对于一家想在行业坚持长期主义的公司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因此,我一直认为,这次还没有“殃及池鱼”的整顿,是对体育培训行业一次极有价值的暂停。


不乱折腾,那折腾啥?


有的人说,这个时期应该快速扩张,是逆袭和弯道超车的机会,并且引用巴菲特的名言: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貌似确实有点道理——k12行业被整的奄奄一息,大量的人才可以“抄”过来;孩子的时间也有可能多一些出来;场地由于大量校外教培行业的撤出也能比较低成本的拿到;三胎政策;体教融合政策红利即将到来等等。

除非你天赋异禀或者做好了一切准备,可以去试试,否则还是选择作个普通而理性的人类吧。

且不说“上”有行业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还有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先强后大。迅速扩张只是逆袭了收入规模和门店数量,过一段时间会大概率的发现很多校区或者门店并不挣钱,还得让以前挣钱的店去贴补那些不挣钱的店,公司平台没有任何多余的钱去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产品研发迭代、科技数据赋能、引进人才等等,最后落得的只是“高峰时期拥有xx家店”的浮名,企业也只是大而不强,对于重度线下的人力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甚至,扩张的越快,可能将来收缩的会更快。因为,你可能没有做好准备 ——尤其是人才的准备,这才是这个时期应该折腾的事情。体培行业和众多线下服务行业一样,人是最核心的交付载体,而不是课程和服务标准。课程和服务SOP再NB,你都是通过教练、课程顾问、店长交付出去的,这些都是真实的人,关键人才(店长、校长)的复制才是这个行业永恒的难题。“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优秀的店长或校长能带出上百个优秀的兵,相反的一个不合格的店长或校长对一家店面或校区就是灾难。


3.png


关于关键人才的复制不简单是几次封闭式的培训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培训大概也只能占到至多20%的作用,培养要在实践中指导,让人才真正操练,让人才经历“僵化、优化、固化”变成自己的内容才算是学会,这样的人才可能速成不来。


再说几个常见的店长/校长培养误区:


·培养店长/校长其实是:人材 人才 人财

·清晰的店长/校长能力素质模型

·岗位培训+OJT教育培养

·评价体系同样重要

·员工入职的那一刻起,店长/校长培养的培训就应该开始了,而不是从某个阶段

·不是集团培训部的老师来培养,而是店长/校长本身,这是培养体系的基础

·全员培养而非精英教育


当然培养只是解决了“会不会干”的问题,你还得解决“愿不愿意干”(使命价值观、收入奖金、短期长期激励等),以及

公司平台“允不允许”(管理架构、制度流程等)的问题,这样才能解决人才梯队的复制,才能形成复制一家店成一家店,复制一个校区成一个校区。

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打造人才供应链”才是体育培训行业的核心,因为可靠的人才供给是这个行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之一。

真的去“折腾折腾”吧,先把一些服务、课程等尽量标准化,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尝试解决“可复制的人才梯队”这个问题,这些都不需要重资产投入,但需要费点儿时间、动点儿脑筋,你会发现真的不简单,但很值得,难的事情往往也是对的事情,这是我给出的一份无比真诚的建议。


所以,关于“逆袭”,我的建议如下:


·如果拥有成熟的人才供应链和关键人才复制体系,再加上极度充沛的现金流,可以一试,但也要紧盯政策及行业波动,必须有B计划;

·如果没准备好,修炼“人才供应链”的内功为上上策。


其他一些建议:


·保持独立思考;

·必须增强与政府(教育局、体育局、工商等)的互动;

·稳定核心团队,稳定军心,人在一切在;

·提前思考toB及社区“小店”模式;

·做一些重要但平时又没时间做的事情;

·多和辛老师互动交流。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顺不妄喜,逆不惶馁。


所有的体育培训生意,都可以用游戏逻辑再做一遍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


所有的体育培训生意,都可以用游戏逻辑再做一遍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官方微信
懒熊体育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