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国际奥委会任期前,巴赫来了一次紧凑的访华之旅。有意思的是,在2013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后,巴赫的第一次出访,目的地也是中国。
“出访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主席生涯中形成了首尾呼应,这或许是巧合,但也存在较高的必然性。毕竟在巴赫作为IOC主席的任期中,中国是至关重要的存在。
这种重要,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申办与举办奥运会(包括冬奥会)。
在12年的IOC主席任期内,巴赫一共历经了2014索契、2018平昌和2022北京三届冬奥会,以及2016里约、2020东京和2024巴黎三届夏奥会,总计六届奥运会。严格意义上讲,由他全权负责申办、承办程序和流程的则是东京、北京和巴黎三届。
其中,北京冬奥会,在众所周知的特殊背景和挑战下,组委会却交上了让人满意的答卷,不仅顺利举办完成,而且在收入上取得了丰收:153.9亿元人民币,折合约22.89亿美元。对于这届盛会,巴赫赞誉有加,“北京冬奥会的闭环管理非常成功,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冬季运动的时代可以划分为北京冬奥会之前和之后,中国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为冰雪运动开启新时代。”
不止是巴赫,许多国际政要也纷纷表示,北京冬奥会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有助于展示人类的韧性、团结和对幸福的追求。当然,通过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北京收获颇丰,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
众所周知,早在很多年前,办奥运越来越贵就已经开始劝退很多城市。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援引经济学家Andrew Zimbalist的说法,1970年代对奥林匹克赛事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当时,奥运会开始迅速发展。以夏奥会为例,参赛人数比20世纪初几乎翻了一番,但与此同时,奥运会的成本支出也在大幅增长。自1960年以来,多数奥运会几乎都出现了高超支成本。
日益高昂的成本让不少城市望而却步。这一点,在巴赫任期内也有明确的体现。以巴黎奥运会为例,最初有五个申办城市,但三个提前退出,只留下巴黎和洛杉矶两座城市。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毫无悬念地获得拿到了2032年奥运会主办权,因它是唯一申办城市。不仅如此,巴黎办2024年奥运会,国际奥委会还为其提供了一系列经济帮助。
为了提升申办奥运会的吸引力,巴赫近年来不断推进改革,包括组建举办地委员会、建立长期对话机制、降低申办成本等调整奥运申办程序,解决申办成本高昂、过程不透明等问题,推动大国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参与举办奥运,降低奥运举办门槛,提升赛事的可持续性和可行性。用巴赫自己的话来说,受益于这些改革,成效明显,下一届青奥会将在非洲达喀尔举行,2036年和2040年的奥运申办候选城市已达两位数,其中也有不是G20的国家,让“小国”办奥运成为可能。
毫无疑问,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与举办,在奥运会面临越来越多挑战的背景下,给国际奥委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
二是中国企业对奥运会的支持。
自北京第一次主办奥运会,中国与国际奥委会、奥运会的关系变得越发紧密,而这种紧密关系在巴赫掌管国际奥委会的12年间达到新的高度。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联想成为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即奥运TOP赞助商。而如今,随着TCL的加入,已经有三家中国企业位居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之列,他们分别是阿里巴巴、蒙牛和TCL。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5个)的奥运会TOP赞助商来源国。其中,TCL加入TOP,也给巴赫的主席生涯划上了圆梦的计划。
不止是这些企业,安踏和恒源祥还分别是国际奥委会工作人员运动服装、正装的供应商。中国企业的支持,在巴赫主席生涯的尾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普利司通、丰田和松下退出,日本企业悉数告别奥运会TOP赞助计划的背景下。
图源:国际奥委会官网
也正是因为中国及中国企业如此大力的支持,巴赫主席将离任前的最后一次访华安排得满满当当。从2月16日到20日前后大概一周的时间内,巴赫开启了紧凑的中国行。他的行程主要涉及中国官方、高校、企业等。懒熊体育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在5天的时间里,巴赫参加了至少15场活动,外加央视新闻和央视体育两场专访。
从中不难看出,强化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还是巴赫此次中国行的核心要务,通过不断巩固蒙牛、TCL、安踏等中国企业的奥运角色,也是国际奥委会对中国和中国企业长期重视的明确表态,更重要的是为继任者留下重要的“商业与外交遗产”。
北京时间2月27日,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同意接受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辞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申请,该辞呈自2025年6月23日后生效。这也将是国际奥委会向新主席交接的日子。巴赫在离华前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卸任后将不会再担任体育组织的职务,不过如果有人需要我帮忙搭把手,我也会考虑。”
2022年北京冬奥会
新国际奥委会主席将于2025年3月20日在希腊选举产生。其中,65岁的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西班牙人小萨马兰奇,68岁的世界田联主席英国人塞巴斯蒂安·科,41岁的国际奥委会执委、津巴布韦人柯丝蒂·考文垂,以及51岁的国际自行车联盟主席、法国人大卫·拉帕尔蒂安呼声相对较高。
运动员出身的柯丝蒂·考文垂是唯一女性候选人,拿过雅典和北京奥运两枚200米仰泳金牌且来自非洲,符合IOC近年推动性别平等和地域多样化的趋势;
家族背景深厚的小萨马兰奇长期担任IOC副主席,参与北京冬奥协调工作,熟悉IOC运作,被视为稳妥选择;
塞巴斯蒂安·科强调“体育运动优先”,主张向奥运选手发放奖金,但68岁的他也仅比巴赫小3岁,这可能成为他竞选的障碍;
而法国人大卫·拉帕尔蒂安被外界视作巴赫的潜在接班人,是他主导了电竞奥运会与沙特的合作项目,并成功推动法国阿尔卑斯山申办2030年冬奥会,被视为巴赫政策的延续者。
无论谁接任,巴赫的退休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他留下的不仅是营收翻倍的奥运商业版图,更是一个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新起点。当新任主席在雅典举起权杖时,中国品牌与运动员的双重突破,或将成为下一场“奥运征程”的核心篇章。
“新时代正召唤新的领导人”,巴赫在此前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会议上如是说道。可以确定的是,下一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将面临维持奥运会吸引力与申办改革、平衡商业化与赛事本质、数字化革命、地缘政治冲突、可持续发展与财务平衡以及新兴运动入奥等挑战,如何在变革与传统之间寻找平衡,协调多元利益,应对全球化与数字化冲击是摆在巴赫接班人眼下的当务之急。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www.mao36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