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阿基米德的一番话早已超越初中物理范畴,指引着各行各业野心家将狂想变成现实,比如在财力不济的情况下,想办法拥有一支NBA球队。
在成为波士顿凯尔特人的最终买家之前,威廉·奇泽姆(William Chisholm)是个鲜为人知的名字:福布斯富豪榜单中查无此人;他与体育的关系,则或许要追溯到1990年前后——作为达特茅斯学院校队的一员,威廉·奇泽姆随队两次夺得常春藤联盟的足球冠军。但目前,他极有可能成为夺得NBA冠军次数最多的篮球豪门凯尔特人的新老板。
这笔61亿美元估值的交易如果达成,将创造北美职业体育史球队易手纪录,同时将NBA纪录提升整整21个亿。谁是威廉·奇泽姆?搞了一出大新闻后,美国媒体纷纷发问,福布斯则将他的身家从10亿美元上调到32亿,这使得他排进了全球实时富豪榜的1170位左右。作为对比,收购达拉斯独行侠的阿德尔森家族的资产净值超过285亿美元,排在60位左右。
▲威廉·奇泽姆在马萨诸塞州长大,自称从小是波士顿球迷。
显然,奇泽姆并不属于可以随随便便就一掷千金的超级土豪。他在2002年联合创办了以收购中小型软件公司为主的私募股权公司Symphony Technology Group。福布斯报道显示,作为公司合伙管理人兼联合创始人,奇泽姆目前预计持有这家公司约60%的股份。但此次收购凯尔特人,奇泽姆是以个人身份领导了一众投资者组成的财团,其中包括投资了圣安东尼奥马刺和皇家马德里等球队的私募股权公司Sixth Street Partners。
问题随着奇泽姆的上涨的身家一起浮现。根据联盟规则,球队老板收购时必须贡献收购价的至少15%,即在这笔交易中奇泽姆至少要拿出9.15亿美元;同时,私募股权公司不能成为球队的最大股东。可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奇泽姆虽然满足了持股15%的要求,但他投入的资金低于Sixth Street承诺投资的10亿美元。
这意味着,如果想要让收购顺利完成,想成为凯尔特人真正的大老板,奇泽姆需要更多钱。Front Office Sports报道称,过去的一周内,奇泽姆在积极拉拢其它富豪加入,以图让Sixth Street的投入比例稀释到低于自己。他的目标仍旧是成为凯尔特人的最大股东,可收购动作一迟滞,至少引发了两方面的消极反应。
首当其冲的便是波士顿球迷担心,这位新老板无法承担球队保持争冠实力所需的连年支出。
在收购竞争中败给奇泽姆的凯尔特人现任小老板史蒂夫·帕柳卡(Steve Pagliuca)发布公开信,严词质疑这笔交易。帕柳卡表示:“我们的收购方案中没有债务或私募股权资金,因此不会有限制我们未来竞争能力的问题存在。”帕柳卡显然意有所指。
在北美职业俱乐部估值持续飙升的当下,成为球队股东就像持有一张金色名片,是一笔十分值得尝试的投资,因此像奇泽姆这样财力有限的投资界玩家挤破头也想入场。可归根结底,职业球队的运营是烧钱游戏,买进之后还需要持续投入,搞不好要承受亏损的风险,这是导致很多老一派巨头们退场的关键所在。
▲有趣的是,奇泽姆曾在贝恩资本(Bain Capital)任职,而帕柳卡(右一)是贝恩资本前联席主席,目前仍担任贝恩的高级顾问。
凯尔特人的出售就是典型例子。2002年,格罗斯贝克家族以3.6亿美元收购了凯尔特人,在拥有球队的23年里,凯尔特人拿到过两次NBA总冠军,最近一次就在上个赛季。球队近些年的强势表现,也使得俱乐部估值排在NBA前列,超过了60亿美元。
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从2025-26赛季开始,球队将承受联盟最昂贵的薪资,在不大幅拆散阵容的情况下,预计薪资近2.28亿美元,为此要缴纳的奢侈税为2.7亿美元,仅薪资一项的支出合起来高达5个亿。其奢侈税将比此前2023-24赛季勇士队支付1.769亿美元奢侈税的纪录,高出近1亿美元。
这撕裂了凯尔特人的幕后家族。据《纽约邮报》在赛季初的报道,凯尔特人本赛季可能因奢侈税罚款而亏损大约8000万美元,下赛季会更多。与之相应的,由于凯尔特人主场TD北岸花园球馆并不属于格罗斯贝克家族,球队在场馆运营方面的收入也受到限制,进一步加剧了财务困境。
持股超20%的球队真正大老板、年逾90岁的欧文·格罗斯贝克(Irving Grousbeck)对此十分不满,他与处在台前的儿子维克·格罗斯贝克(Wyc Grousbeck)产生了分歧。最终,在凯尔特人夺得队史第18个冠军之后没多久,格罗斯贝克一家决定高位出售球队。
▲塔图姆与凯尔特人签下了5年3.14亿的超级顶薪。
不过维克·格罗斯贝克对外声称出售球队是基于家族遗产规划,否认与财务问题有关。当然,即便如此,凯尔特人也并非近年来头一个被抛售的亏损球队。3月底,因为东契奇的交易,库班与一名独行侠前员工在社交媒体展开了骂战。作为独行侠曾经的大老板,库班写道:我作为大股东的23年里,只有两年是盈利的,其他时间,我亏了数亿美元。
2000年,库班以2.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达拉斯小牛(后更名独行侠)。2023年,他作价35亿美元将独行侠多数股权出售给了阿德尔森家族。库班此前曾多次表示,自己出售球队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让自己孩子不用再承受经营压力,二是考虑到阿德尔森家族的资产规模。
他在播客节目《All-In》中提到:“2000年我买下球队的时候,我是NBA里的科技达人,我是媒体专家,我那时有各种优势和资源。但快进到24年后的今天,要想在新的劳资协议下保持增长并具备竞争力,你必须拥有其他收入来源。”
独行侠的新老板米里亚姆·阿德尔森和她的家族拥有体量巨大的博彩和酒店业务,相较之下,奇泽姆未来若是入主凯尔特人,身为私募股权公司高管的他,或许会面临不小考验。
作为全球范围内最优质的职业体育资产之一,NBA倒也像座围城,里面的人即便有钱,也需要承受极大的投入压力;外面的人则想方设法,誓要拿到一个特许经营权。
一年多来,NBA试图在西雅图、拉斯维加斯、墨西哥城或温哥华等地中选择两处创建新球队的讨论就不曾中断,潜在买家也不断涌现,只是一直悬而未决。
奇泽姆资金不足带来的另一个影响便与此有关。最近两个月,萧华多次表态,NBA不打算为凯尔特人的收购修改所有权规则,受此波及,收购尘埃落定之前,联盟的扩军议题将推迟处理。3月底的NBA董事会后新闻发布会上,萧华还透露,实际上,各支球队的老板们也希望缓一缓扩军的事——他们不急于把新签下的770亿美元媒体版权收入再平分给两支新球队。
为了开辟新营收来源,帮助到各支队伍的运营,联盟正在研究地方媒体版权业务的改善。曾经这是一项每年可以为NBA带来15亿美元左右的收入来源,由于“剪线潮”的出现,传统媒体收视腰斩,地方转播平台已经无法维系原有的转播投入,致使NBA地方媒体版权收入严重下滑。4月22日,萧华在一场活动上提到,地方媒体版权收入整体缩水了约25%,部分球队的降幅达到50%,目前有近七成NBA球队依赖的地方转播平台要么刚刚经历破产,要么已经彻底停摆。
经过6个月研究,NBA把全国性流媒体平台视作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简单来说,就是由联盟收回地方媒体转播权,整体打包给某一个或少数几个流媒体平台来负责地方转播内容的制作。萧华还指出,球迷观看地方转播的时长是观看全国直播(约44分钟)的两倍。重建地方转播秩序是扩大NBA影响力的必要举措,当然,也是增加收入的新变量。
▲纽约尼克斯的地方转播商MSG Networks此前负债超8亿美元,近期正通过再融资以避免破产,但尼克斯的转播费将大幅降低28%。该公司原本需在2025年支付尼克斯和游骑兵共计1.87亿美元转播费。
当处理好凯尔特人收购和地方媒体转播一系列问题之后,时间或许也将去往2026年。届时,NBA新的全国转播协议已经生效,每支球队每年能从中获得约1.42亿美元,并在10年内以每年7%的速度递增。换言之,收入增加后,NBA的扩军自然能重新提上议程,很多经营和收益分配的问题也可能迎刃而解。
一边是球队估值高涨,一边是经营不当就会亏损,可以看到即便是NBA,也需要一项项夯实业务,做好收支平衡。萧华说:“NBA是全球最大的品牌之一,拥有如此巨大的机会。我想确保在我执掌联盟的这段时间里,真正在全球插上旗帜,追逐并实现这些机会。”
在NBA追逐机会之时,不少人也将NBA视作机会本身。Front Office Sports主编丹尼尔·罗伯茨认为,近年来,随着联盟放开对私募股权投资的限制,以及森林狼、独行侠和凯尔特人等球队相继转手,NBA的家族传承时代正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私募股权、财团和名人组成的新资本进入。于是才有了奇泽姆们能走上舞台中央。
但球队运营和股票买卖终究不同,不是单纯低买高卖的投资游戏。独行侠的新老板或许已经体会一二,在送走当家球星东契奇后,球队立刻陷入舆论中心,连带着库班也被迫出来表态,和这一交易决策做切割。职业体育的商业世界里,金钱之上还附加着人情和人性,当篮球传到NBA新一代掌门人们手中,他们会把球队视作理财工具再次传球?还是踏实经营寻求投篮得分?将是未来NBA的一大看点。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www.mao36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