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举办奥运会的讨论,又热了起来,不过这次,外界的谈论对象不再是北京,而是与其相隔约2000公里的大湾区。
今年3月,就有香港智库和公共政策领域的人士提出,一个名为“2036工作组”的机构正致力于推动港澳及大湾区其他城市,以“大湾区”名义联合申办2036年奥运会。
随后,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最新“31号文”发布同日,《中国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大湾区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值得一试》的文章。文章指出香港商界与政界对联合申奥展现出广泛支持。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近年来港澳特区政府持续将“体育盛事化”作为重要发展方略的施政方向——在六年前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写道,要“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
而进一步引发外界猜测的是,新上任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已确定将出席于今年11月举办的全运会。这是她上任后首次访华,也是史上首次非必要情况下奥委会主席现身全运会。考虑到其最长12年的任期,2036年夏奥会可能将成她唯一全程主导的一届奥运。
总之,不管是关于香港参与申奥的声音出现,还是港澳特区政府将体育办赛作为施政方向,抑或是考文垂特别的行程,都让舆论场将大湾区与2036奥运会关联起来有了更大的兴趣。
政商人士发声,大湾区申奥风再起
事实上,大湾区申办奥运会的呼声,并非最近才出现。
2018年,广东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森平就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名义申报2032年奥运会的大胆设想。当时他认为,大湾区已具备承办奥运会的综合能力,此举不仅能拉动区域经济、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更能促进粤港澳三地深度融合,可谓一举多得。尽管该提议在当时并未激起太多的水花,2032年奥运会最终也落户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但七年之后,类似的声音再次响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委会副会长霍启刚提出应抢抓十五运契机,共建“体育湾区”。他建议三地应共同探索举办世界杯、世界性综合性运动会的合作机制,打造一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联赛。
而与上次不同的是,尽管目前为止,中国尚未明确表露申办奥运会的意向,但来自政界、商界、媒体界等多方声音的涌现,正在引发外界对大湾区申办2036年奥运会的广泛关注。
到了今年3月,香港知名智库团结香港基金会的总裁李正仪(Jane Lee)和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水志伟(Kenny Shui)在《中国日报》联合撰文,指出大湾区应申办2036年奥运会,并且应由香港发挥牵头作用。同时,该基金会透露,一个名为“2036工作组”的机构正致力于推动香港、澳门及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联合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与残奥会。
就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该工作组已成立两年之久,其主席陈宇文(Geoffrey Chan)是孖士打律师行(Johnson Stokes & Master)合伙人,同时也是建筑和基础设施行业的企业及专业人士;该工作组的另外成员Brad Kininmonth则是友盟建筑材料有限公司(Alliance Construction Materials)混凝土业务总经理。
3个月后,香港《南华早报》的跟进报道称,香港各商会积极响应工作组的提案,多家体育协会的权威人士也在认真考虑这一计划。
9月初,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立法会议员及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公开表示,香港可联合深圳、广州两座邻市,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名义申办2036年夏季奥运会。她透露,香港私营界别,尤其是跨国企业,对申办奥运会的支持呼声极高。此外,至少有三家香港本地商会——香港美国商会、香港英国商会及香港澳洲商会,已表态支持。
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其他支持大湾区申奥的声音,包括在大湾区拥有广泛商业人脉的Bill Condon(国际并购与企业金融咨询公司MilleniumAssociates AG的国际合伙人及全球顾问委员会成员),香港立法会议员、打鼓岭乡事委员会主席陈月明,以及香港智经研究中心(Our Hong Kong Foundation)。
尽管香港业余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有内部人员表示,目前讨论此类申办计划 “时机尚未成熟”,但综合上述各界的种种表态来看,大湾区申办2036年奥运会的设想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支持。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仍需进一步提升,而奥运会这一全球顶级体育盛事带来的关注度将吸引外国投资者,带来体育器材制造、健康服务、体育科技等领域的商业机遇,推动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多方共赢,或许正是其中的核心逻辑。
大湾区申奥,有何优势?
承办奥运会,对全球任何城市而言都是荣誉与重压并存。新建场馆、扩建交通与住宿设施……这些巨大的投入往往令主办方面临巨额债务与赛后设施闲置的困境。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奥委会在宣布巴黎获得2024年奥运举办权的同时,直接将2028年奥运授予洛杉矶。这之后,甚至2032年奥运会最终仅有布里斯班一个申办者。
大湾区承办奥运会,有其优势。
首先是符合政策方向。2019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今年3月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这也是自2017年以来,大湾区连续第九年被写入报告。霍启刚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进一步建议,希望建成大湾区的体育产业链。
由此可见,大湾区的体育发展本身就是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赛事及其带来的辐射效应,则是重中之重。
就这片涵盖香港、深圳、澳门及广州的活力区域而言,体育在各地政策中同样占据着重要板块。
·今年4月,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岑浩辉在立法会发表任内首份2025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其中指出:建设“体育之城”,继续推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落户澳门。借全运会契机,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体育界交流。
·今年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了《广州市体育强市建设规划(2024—2035年)》,致力于在2035年将广州打造成为国际体育强市,明确规划打造国际体育消费中心、国际湾区体育中心以及国际体育赛事中心等“三大国际中心”。
·9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新发表的2025年施政报告中表示,政府会全力办好十五运会香港赛区的比赛盛事,积极推动体育精英化、盛事化、专业化、产业化、普及化发展。其中的“盛事化"正是指举办和引进国际顶级体育赛事。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体育赛事已成为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抓手,这也解释了为何大湾区申办奥运会的呼声持续不断。“2036工作组”的成立也正是源于其看到了奥运会所能带来的重大机遇。
政策之外,大湾区的综合实力同样不容忽视。
2024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4.79万亿元,以仅56000平方公里的面积,经济规模跻身全球湾区第一梯队。
更关键的是,其现有基础设施,已初步具备承接奥运的潜力,这也是“2036工作组”在前期讨论中强调的核心议题之一。即将到来的全运会,正是进一步检验其是否具有举办奥运会赛事能力最好的“试金石”。
据官方预测,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有来自全国3.6万名运动员,4.5万名赛会志愿者、4000名记者参与赛事,设有比赛项目十五运会57大项、残特奥会46大项,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参会运动员规模已超过2024年巴黎奥运会(共10500名运动员)。此外,比赛项目分布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19个城市承办,也是承办城市最多的一届。
目前来看,大湾区正在交出一份不错的答卷。在硬件上,十五运会落实节俭办赛要求,90%以上利用现有场馆进行维修改造。粤港澳三地运动会共105个场馆:广东赛区89个、香港赛区9个、澳门赛区7个。这意味着大湾区已具备举办大型赛事的大部分基础设施,从而减少了对新建场馆的需求,而后者往往是导致预算超支的主要原因。
▲香港最大型的体育基建项目——启德体育园。
为应对跨区域办赛的复杂需求,粤港澳还建立了高效的十五运联合办赛机制:“1+4”联络机制。“1”指的是国家层面的组委会下设的港澳工作协调部,“4”指的是粤港澳层面的四个常态化联络机制。联络会议两月一次,首席联络官两周一会,联络员每日沟通,24个联合工作组定期会商,这侧面证明大湾区当前的办赛机制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协同能力。从长远发展视角出发,全运会结束后,这种机制亦可以转为常设机构,专门负责大湾区内多项体育赛事的规划与执行。
交通的优势同样明显。2024年巴黎奥组委要求所有运动员的住宿地与比赛场馆距离不超过45分钟车程 ,而依托发达、可靠且持续扩容的交通网,正在成型的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不仅能满足这一标准,甚至未来随着更多铁路项目的建设,大湾区这一交通枢纽地位还将有望超越。
以此次全运会珠海、香港、澳门共同承办的公路自行车比赛为例,参赛运动员将实现半天跨三地,而通过人脸识别、前置查验等技术手段,运动员即可在230公里的赛道上以超40公里的时速6次无间断地通过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实现“无感通关”。
▲2024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
住宿接待能力也是国际奥委会考量的重要指标。“2036工作组”也对这一问题提前做出预设。国际奥委会要求夏季奥运会提供至少4万个酒店房间,而仅香港一地就拥有超过9.2万个酒店房间,若计入宾馆,总客房数或超10万个。加上深圳、澳门、广州的额外住宿容量,大湾区的接待能力完全满足奥运需求。
当然,大湾区在多数领域配备完善的同时,奥运村仍是需重点规划的核心基础设施。奥运村需容纳1.5万名运动员、裁判及官员,既要符合国际奥委会的严格标准,也需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实用导向的理念相符。
对此,“2036工作组”也给出多种可行方案:可在香港与深圳分建两座奥运村,赛后改造为住宅。这样既能满足奥运需求,也能应对城市长期住房需求;还可改造高校宿舍及新冠疫情期间的隔离设施,实现资源再利用;同时,可在启德邮轮码头停泊远洋邮轮作为住宿补充——日本已宣布类似计划,将于明年亚运会期间在名古屋港停靠一艘“漂浮奥运村”邮轮。
在该工作组看来,上一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成本为87亿美元,但为巴黎都市圈经济带来了约110亿美元的收益,主要原因则是巴黎奥运会95%的场馆均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粤港澳大湾区的申办方案将提供一种更佳的替代模式:区域内完善的体育、交通及住宿基础设施,结合前瞻性的城市发展理念,既能确保赛事的精彩性,也能实现财政稳健。
▲巴黎奥运会之后,奥运TOP赞助计划出现了换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或许也值得关注。巴黎奥运会之后,国际奥委会重要的营收来源之一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计划(TOP计划)正在经历换血,松下、丰田、普利司通、源讯、Intel五家原来的顶级赞助商退出。虽然TCL顶替松下留下的空缺加入其中,但其他四家暂未出现接棒者。考虑到当前的全球经济格局和发展情况,中国可能是全球范围内极少数能够同时成功输出覆盖上述品类赞助企业的国家之一,尤其考虑到当下中国企业正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出海潮流。而大湾区正是中国经济最活跃、企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这一层因素的存在,也让大湾区在国际奥委会面前增添了一层吸引力。
游戏规则变了,大湾区迎来新机遇
当然,一个城市或者地区能否成功申奥,不仅要看自身条件是否过硬,更要看是否契合IOC的新方向。
2019年6月,国际奥委会全会批准了选举奥运会主办国的新方法。核心思路是不设固定周期、不搞竞争性竞选,而是在 “对话式选举” 的模式下,IOC将顺应各潜在主办国的节奏,在合适的时机为奥运会匹配适宜的项目与合作伙伴。
而今年的6月26日,国际奥委会主席柯丝蒂·考文垂(Kirsty Coventry)宣布其上任后的首个重大决策,即暂停并重新审查该选举方法,目的是让更多国际奥委会成员参与到选举流程中。这一调整,打破了前任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时期的原有节奏。
众所周知,2032年夏季奥运会将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举办,这一早在11年前就已被敲定的决策,极具保密性,原因也出自于此。为了避免耗资巨大的申办宣传活动以及可能引发负面新闻的竞争性投票(例如申办遭当地民众反对,或出现贿选指控),相较透明公开的选举,取而代之的是,国际奥委会行政部门会与潜在主办方进行秘密沟通,且无固定时间表,仅与奥运圈内人脉深厚的申办方独家对接。
在旧机制下,由亚洲首富家族成员、颇具影响力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妮塔・安巴尼(Nita Ambani)推动的印度2036年奥运会申办计划,原本展现出强劲竞争力,而印度此前也被视为最有可能获得主办权的热门候选。但考文垂对该选举流程的调整,暂时削弱了印度积累的申办势头。
在这一背景下,“2036工作组”认为考文垂的新决策为大湾区申办2036年奥运会提供了重要的机遇窗口,借助全运会的举办,大湾区可以向国际奥委会直观展示承办一届出色奥运会的实力。在其看来,当前国际奥委会高度重视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续性及赛事执行能力,而工作组提出的大湾区申办方案,在这些核心维度上均具备显著优势。
从全球赛事布局来看,大湾区也具备一定优势。香港回归以来首位加入中国籍的港府高官卢维思(Mike Rowse )在《南华早报》上指出,二战后奥运会恢复举办以来,夏季奥运会已举办20届。
在已举办或已确定举办的22届夏季奥运会中,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地区承办了9届;截至2028年,北美洲大概率将承办5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到 2032年也将迎来第3次承办机会。与此同时,亚洲仅承办过4届夏季奥运会,南美洲更是仅有1次。
目前在2036奥运会申办城市或地区所属国中,包括印度、卡塔尔、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韩国等至少10个潜在申办对象正在参与洽谈。不过,不止热门候选印度已经受到一定冲击,今年3月,土耳其警方以涉嫌贪污和协助恐怖组织为由拘留了伊斯坦布尔市市长埃克雷姆·伊马姆奥卢(Ekrem Imamoglu),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耳其后续的申奥进展。
综合考虑人口规模、体育关注度(包括往届奥运会奖牌获得情况)及组织能力,卢维思认为,2036年夏季奥运会理应落户亚洲。在这一点上,中国,或者说是大湾区,拥有极强的竞争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考文垂计划在今年全运会期间访问中国,这也是她上任后首次访华。相较前任巴赫2017年在那时已确定冬奥主办权后的访问,考文垂此行并无既定任务,其时机与地点选择,不禁让人猜想是对大湾区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能力的一次实地考察。更有趣的是,根据国际奥委会主席任期规定,考文垂如成功连任,其任期将结束于2037年。这意味着,2036年奥运将是她唯一一个全权主导的奥运会。
不过,所有关于大湾区申办奥运会的设想,仍需看11月即将到来的全运会的最终成效。“2036工作组”也指出,任何实质性举措都需要 “各方协同推进”。下一步行动将取决于全运会的举办情况。
如若大湾区申奥成功,这将是中国继 2008 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之后,第三次举办奥运会。2036年,奥运五环能否真正相约粤港澳大湾区?时间会给出答案。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www.mao36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