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面全运」是懒熊体育推出的关于粤港澳全运会(十五运会)的栏目,讲述与其相关的有趣好玩的商业现象和场外故事。
全运会开闭幕式的舞台上,“水”成为了最鲜明的视觉符号:从火炬手踏水而来的出场设计,到海天交汇的闭幕舞美,水波流转串联起了岭南沃土的文化气韵。对大湾区而言,本届全运会象征着粤港澳融合,是地域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于体育之外承载着更深层的社会功能。
而从“大湾鸡”在社交媒体走红,到运动员喊话想尝试广东早茶,一种以粤语、粤菜等地方文化为联结、以大湾区生活气质为底色的全民参与感,也在悄然形成。

如今,随着大型赛事承载的社会与文化意义不断加深,公众看待赛事、参与赛事的方式发生改变,品牌的参与逻辑也必然随之改变。过去,大赛赞助常被视为资源互换与曝光博弈;而现在,大赛合作的核心要义,俨然从“资源互换”迈向“价值共创”——不再只是完成曝光,而是与赛事共同传播体育文化、推动产业升级。
在此背景下,安踏作为十五运官方体育装备类合作伙伴的表现,提供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观察窗口。通过梳理安踏在本届赛事中的布局与动作,最终和全运会达成共赢局面,我们或许可以一窥中国运动品牌,是怎样顺应大型赛事阶段转变的。
十五运的特殊性,安踏的参与理由
纵观全运会60余载历程,十五运的独特性尤为明显。它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办,突破了传统办赛模式,为国内大型赛事跨区域协同提供了样本。同时,本届赛事吸引了两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到来,这在国内综合性赛事中极为罕见。可以说,无论国内国外,本届全运会的影响都已超越赛事本身。
作为国内首个没有新建大型场馆的大赛,本届全运会大幅压缩基础建设投入。例如,广东赛区超过9成场馆源自既有场地的改造升级,而港澳更是完全依托城市原有设施办赛。以节制投入、盘活存量、充分利用城市既有资源为主的思路,标志着国内大型赛事已经迈过借办赛推动城市建设的阶段。

与之相反的是,本届赛事规模却刷新纪录:比赛项目数量、运动员规模、志愿者数量,都达到历届之最。当赛事规模不断扩大、而办赛逻辑转向更加理性和可持续的阶段,全运会的角色悄然升级,对合作品牌提出的要求自然也随之提高。
传统认知中,全运会相较奥运会、亚运会的商业存在感更弱,但事实上,其项目跨度大、周期长、参与主体复杂,几乎囊括了中国竞技体育最全面、最高水平的场景。对于运动品牌而言,这是最能检验综合实力的试金石。
最直接的表现,是品牌需要具备更高维度的服务能力。以本届赛事为例,安踏需为超7万人提供超过60余万件制服装备,覆盖志愿者、技术官员、工作人员、火炬手等不同群体,其中还包含需要为场景重新调整、快速优化的定制产品,这意味着安踏团队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从设计、打样、生产、检测到交付的全链条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全运会周期长达六个月,需要同时针对横跨粤港澳19座城市在不同阶段提出的装备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每一个环节都对团队的响应速度与系统化管理提出极高要求。安踏品牌CEO徐阳告诉懒熊体育:“越是有挑战,越应该是安踏这样的中国品牌冲在前面。安踏有能力,也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做好国家最重要体育赛事的保障工作。”

在保障的基础上,此次全运会在赛事理念从“建得宏大”转向“办得可持续”,运动品牌也开始被考验是否理解并融入产业趋势。此次全运会倡导的“简约、绿色、共享、人文、科技”,不仅是办赛原则,也越来越成为运动品牌产品研发与社会责任的实践方向。
因此,运动品牌在大型赛事中的角色,正从过去以资源置换为主的赞助模式,转向更长期、更多维的“价值共创”关系。品牌不仅需要满足赛事的显性需求,还要理解赛事背后所代表的产业趋势与社会需求,在新的赛事语境中找准自身定位。
在这样的框架下回看,安踏深度参与十五运并非为了短期曝光,而是借助这一全国最高规格的竞技场景,系统检验品牌的产品体系、供应链效率和创新能力。当然,能够在国家体育战略的核心场景中提供价值,也极具战略意义。
运动科技才是硬实力
全运会期间,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驱动力,体育品牌的竞争就是体育领域科技创新的竞争。”全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运动科技与体育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
开幕式场内火炬手踏浪前行,在网络上成为一则生动的故事。背后的安踏团队,从得知火炬手需要“蹚水”传递火炬,到生产出防水性能极强的专用袜子,中间仅用了约两周时间。一件小事,恰是过硬的商品开发技术,叠加跨部门运营团队的反应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体现:通过精细化设计与高性能材料,品牌能够保障运动员与工作人员的特殊需求,将技术转化为可感知的穿着体验,并同时为可能的其他特殊场景需要,乃至未来面向大众的产品提供样本。

本次全运会,安踏一个由30余人独立组成的专业装备团队,负责全运会安踏赞助装备的定向研发。相比2022年同样由安踏赞助的北京冬奥会——寒冷天气下要求装备提供绝对保暖性和便利性——本次全运的制服装备,亦需要叠加例如防泼水、防油防污、吸湿速干等技术,以适应夏秋季节的大湾区的气候需求;同时,本次安踏的制服装备融入了环保低碳的设计理念,如回收聚酯纤维、可再生尼龙等材料的应用,而且足够坚固耐用。比如本次赛会记者们收到的大容量装备包,在使用环保材料的同时,具备防泼水、耐磨等特点,可以延长装备的使用寿命。
历经多届奥运会、亚运会磨练,安踏的装备团队早已形成成熟的“赛事保障中台”。即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从需求分析、设计研发、生产打样到最终交付的全流程操作。安踏徐阳认为,“安踏服务大型赛事的成熟度,源自品牌长期内化的专业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再一次在十五运得到了验证与提升,这也是安踏服务国际顶级赛事重要基础。”

除了赛会制服,安踏也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各参赛代表团,为14支参赛代表团提供领奖装备,使穿着安踏装备的代表团数量成为全运会之最,实现了覆盖面最广的保障。当然,助力运动员征战的比赛装备,也是竞技场景下对性能的考验,必须在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等方面达到最高标准。
以唐钱婷为例,作为全运会泳池里最具竞争力的选手之一,她穿着安踏竞速泳衣连夺女子100米蛙泳和女子50米蛙泳两枚金牌。安踏方面表示,这款由安踏集团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研发的泳衣,经过上千次水下建模优化,在浮力数据、摩擦系数、面料能量回归率等多项关键数据上表现优异,能够有效提升运动员水中稳定性、加速能力与持久爆发力。助力运动员夺金的同时,也首次打破了国际品牌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

对于安踏来说,高强度的研发与实战环境,能够为品牌沉淀材料的应用方法、运动场景数据采集流程,以及多项目产品科学适配模型。
在“赛事级科技”向“大众级好商品”转化的过程中,这些能力又反向推动了消费产品的创新,让大众消费者也能享受到顶级的运动科技。例如近期,安踏最新研发的“无氟安踏膜技术”、“六度芯保暖科技”两大高性能材料也都出现在市售产品中。正如徐阳所言:“对我们而言,赛场不仅仅是竞技场,也是每一个产品的极限测试场。在赛事中验证成功的创新技术,都会经评估后逐步应用至成熟商业产品线上。安踏多年来赞助国家队,就是要将‘国家队科技’转化为给每一个消费者的好商品”。
可以看到,大型赛事不仅是展示科技的舞台,更成为品牌研发与创新的重要驱动器。毕竟,品牌的价值最终要回归到消费者层面。
所以在传播层面,安踏也早早布局,围绕粤港澳本地文化推出“乜都劲”主题和系列活动,将赛事精神融入消费者日常生活。例如,通过全运主题DIY短T、冠军见面会、特许商品销售等形式,使赛事参与不再局限于赛场,而是延伸到大众可触达的消费体验中。这种本地化叙事不仅增强了品牌与区域文化的连接,也能让品牌真正进入城市脉络,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语境。
未来的大赛赞助和服务,考验战略眼光
回到底层逻辑,更有价值的赞助合作,应是战略匹配,而非单纯的流量计算。尤其是全运会级别的重大赛事,不仅具备公共叙事属性,更是国家体育战略的重要承载平台。对于运动品牌而言,参与全运会的目标不应局限于展示品牌风采、提升用户心智,还需要从更高维度思考:如何在助力赛事的同时,为中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价值。
以本届十五运为例,赛事本身的战略意义已经远超传统竞技范畴。全运会不仅承担着锻炼队伍、选拔人才的职能,也成为全民健身的最高舞台和文商旅体融合的消费增长点。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办,更是体育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两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与巴赫同时到访,则体现了国际体育界对大湾区发展潜力的高度关注。
对于安踏而言,深度参与其中不仅是对中国体育的坚定支持,也意味着品牌在国家及区域战略中扮演了积极角色。这种深度参与,不仅提升了赛事保障与科技能力的实践价值,也为其他运动品牌如何在战略层面参与大型赛事起到了示范意义。
从品牌自身视角看,多年奥运、亚运保障及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再参与到全运会,安踏已然将体育赛事服务形成体系化——从大型综合赛事、单项职业赛事,到校园及民间赛事,建立了完整的合作矩阵,在体育消费端产生了可持续影响。
某种程度上,这种与各个层级、各种维度赛事的链式合作,让品牌自身成长与中国体育的发展,形成了深度嵌套,不仅在竞技层面予以支持,在体育科技、产业升级和公众体验也付出全链条贡献,并对外传达出一种“持续助力中国体育”的长期叙事。试看即将到来的米兰冬奥赛场,安踏也不会缺席,将为多支中国国家队提供专业比赛装备,同时为国际奥委会提供装备支持。
“我们希望用实践证明:一个品牌的长期价值,不是靠某次爆点营销,而是靠持续为体育产业贡献系统化能力、推动供应链升级、培育体育消费文化,最终与竞技体育、全民体育、体育经济共同成长。”徐阳说。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www.mao36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