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了体育产业领域的跑口采访,然后知道了懒熊体育。知道了懒熊体育,对体育产业又有了不一样的视角,这是一个很好的循环。
在2014年末,我结束了两年驻美任期 ,在2015年正式开始进行体育产业的采访报道。跟懒熊体育的缘分,也来自于对体育产业知识的渴求,当时处于对体育产业知识的恶补阶段,不难想象看到这个做得很精致的公众号的时候有多兴奋。
在体育产业领域,起步于2013年的懒熊算是业内最早的媒体之一。事实上,“体育产业”本身在中国就是一个新鲜事物,由于特殊的机制体制原因,中国体育传统上来说只有“体育事业”而非“体育产业”,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专业化,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是支撑中国体育的基本架构。
在这样的体制下,运动员与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同,身份上来讲属于“体制内”,而大家都知道,“体制内”与“产业”在理念、管理运作方式等方面均存在着重大差异。说到中国体育产业的起源,众说纷纭,但从整体上看,一直是作为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占绝大部分。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足球、篮球相继开启职业化大幕,中国的体育产业也开始探索更为高端的经营形式。
体育产业在政府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始于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也就是著名的国务院46号文件。以这个文件的出台为标志,中国体育产业在2015年经历了一个井喷式发展过程,万达、恒大、阿里、腾讯、乐视、华人文化在高端IP 领域疯狂布局,掀起一轮又一轮投资高潮,重磅炸弹不断,好一片繁花似锦。与此同时,在马拉松、电子竞技、大众健身等领域,中小投资者们也开始大面积创业。不过,一直到今天,中国体育产业依然处于起步状态,制造业依然占了80%以上的份额。
参照中国体育的发展轨迹,懒熊体育的切入点发现得非常早,而且踏实求稳、步步为营的理念,在浮躁的当下,也殊为难得。
在懒熊开专栏,缘于一位友人,也就是江湖人称“富哥”的黎双富。跟黎双富结识是在迈阿密,当年在美国采访NBA东区决赛,中国记者并不多,当时在热火队的更衣室里见到了当时还在做媒体的富哥,后来由于采访原因多次相见,也就成为了朋友。从我第一次看到懒熊的稿子,到发现富哥也是懒熊的创始人之一,中间间隔大概有两个月,然后就是在“高端写字楼”的一次很愉快的谈话,微信上时时的交流,对于体育产业,我们都有很多话要说。
懒熊的一句自我介绍说得很好:“懒熊看上去很慢,但他有力量。在体育行业,我们需要专注、深入,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踏实了。”其实,在任何行业都是如此,快刀斩断的乱麻四散纷飞,大力轰出的奇迹昙花一现,只有踏实前行,方有精彩未来。懒熊首篇,与诸君共勉。
作者简介:林德韧,新华社体育部体育产业专项记者,参与过2014年巴西世界杯、2012年伦敦奥运会等数十项国际、国内赛事现场采访报道,从2015年开始进行体育产业深度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