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不足”遇上“十面埋伏”,“入侵者”抢占中国体育产业头部资源 | 林德韧专栏

2017-12-15观点林德韧

貌似琴瑟和谐,实则腥风血雨,或许不会有太多人注意到,2017年的中国体育产业正在面临着一场未来的危局。


对于中国来说,体育是舶来品,体育产业更是,虽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发展体育产业这一概念,但中国体育产业真正进入快速增长期实际上就是在2014年“46号文”发布以后,从发展时间上看,还仅仅算个孩子。


14亿人的庞大市场,襁褓期的国内体育企业,在全球化的当下,这一严重错位必然引来国外资本和国外企业的觊觎。正如金庸笔下《笑傲江湖》中的辟邪剑法,福威镖局家大业大,林震南却过于脓包,辟邪剑法又威名远播,犹如一个三岁孩童手拿黄金招摇过市,焉有不被抢之理?


5.jpg


四大联盟加速发力 欧美体育扎牢对中国的“文化包围圈”


狼不是现在来的,而是早就来了。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中国体育市场,就会发现真正能赚钱的IP都握在外国人手里。为了获得NBA在中国区的独家网络版权,腾讯拿出了5年5亿美元的合同,几家网络平台为了英超的转播权也打得头破血流,但无论怎么争,大头的钱都被美国人和英国人赚去了。


即便是中国仅有的两大超级IP中超和CBA,如果细细想起来,最具吸引力的还是外援,俱乐部最大的开支还是用在了外援和外教上。


6.jpg


2017年发生的几件事更是有意思,在NHL成立百年之际,首届NHL在上海和北京举行,万人级别的场馆座无虚席,除比赛外,NHL波士顿棕熊等队伍也在中国举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推广球队和NHL联盟;今年11月,美式橄榄球青训机构“巨石达阵”宣布完成千万级A+轮融资,这也让美式橄榄球这一北美最为疯狂的体育项目撕开了中国市场的又一个缺口;8月,中国棒球协会与美国职业棒球联盟MLB签订合作协议,MLB开拓中国市场的道路上拥有了官方背书。


2017年,北美四大职业体育联盟均加速了对于中国市场的开拓,应当并不是一种偶然,这还远远不是全部,欧洲各大俱乐部争相在中国建立青少年培训机构,综合格斗UFC在上海也获得了非常牛气的票房……体育的各个角落,只要是有钱赚的地方,就绝对不会缺少欧美商人的影子。


无论是四大联盟还是耐克等体育品牌,瞄准的群体都无一例外地是“青少年”,孩子们在学生时代接触到的文化将影响一生的生活消费习惯,而如今热爱篮球和足球的中青年,哪个又不是看NBA、看英超长大的。


文化,是一个看起来挺玄的词,但在生活中确实无处不在,体育软实力的全球竞争中,中国处于绝对被动的地位,大家知道,体育产业领域的头部IP可以占到价值链的绝大部分,例如在国内篮球市场,同样是篮球职业联赛,CBA的总价值可能是NBL的数十倍,其他的联赛更可以忽略不计,这些头部资源的绝大部分利润都流向国外,其实是一个挺悲哀的现象。“要投就投那些头部资源,”凯兴资本合伙人潘石坚说。


资本总是聪明的,市场也总是残酷的,没有好的产品,市场的收益流向别处,其实是一种必然。


7.jpg


先天不足:NBA为何不能产生在中国?


体育产业的核心是以竞赛表演业为主的服务业,赛事是其中的内核,但事实上,中国体育产业市场上的顶级赛事少之又少,与足球、篮球的成熟商业体系相比,乒超、羽超这样的赛事,虽然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爱好者人口,虽然也是竞技水平顶级的赛事,但这类IP的商业价值、产业链均不完整,无法形成NBA级别的。


中国体育产业存在着先天不足,这是业内的一种共识。这种不足的原因多样,说到底还是中国体育产业仍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在各类市场要素还未理顺的情况下,形成健康产业闭环的“堵点”仍多,不过,全球化的趋势和国外IP 虎视眈眈的大背景并不会给我们一个安稳的发展环境,未来的境况很可能是,在中国有潜力的IP发展成型之前,市场空间已经被完全占据了。


说到市场要素,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论述CBA无法赶上NBA的原因,根本问题是产权制度决定了CBA不可能完全以球迷群体的观赛体验和联赛的市场价值为唯一目的。所以CBA没有完全追逐市场的动力,自然也就没NBA那么好看,市场活力也要差很多。


文化无国界、体育无国界,这并不是一个先发与后发的问题,而是先发展的会把后发展的道路堵死的问题,别人在头上挣了大头,自己只能在一旁捡点儿剩的,这才是中国体育产业面临的一个真正的挑战。


8.jpg


破局?困难重重


对于中国体育赛事如何突破这一文化困境的问题,笔者也一直在采访中寻找着答案,不过至今都没能找到特别靠谱的出路,因为,实在太弱了。


除中超和CBA外,其他联赛很难形成具有盈利能力的客户群,在电视转播市场无法为联赛供血的情况下,赞助就成为了唯一的赚钱渠道,而在市场营销上和赛事推广包装上,这些国内比赛的平均水准依然不高,一般赛事对于赞助商的吸引力也有限。


在这其中,昆仑决、武林风和中式八球的努力值得敬佩,至少在“原创”方面进行了探索,采访姜华的时候他也曾经说过,最想要的其实是规则的制定权,只有规则由自己制定,主动权才在自己手里。


稍微扯开一点,其实在国际竞争的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如果要突破美国的霸权封锁,就必须在美元商业体系之外找到一条其他的路,自己创造让更多人认同的规则,然后才能把路走通。


今年11月15日,李连杰与马云共同创立的项目“功守道”在北京正式开始了比赛,召集了各方媒体前去报道,阵势确实比较宏大。李连杰对此解释,因为搏击项目的规则基本上都是国外制定的,所以功守道去掉拳击、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项目的常规攻击动作,代之以太极的棚捋挤按,目的就是想做出中国独有的东西,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双方在起势之后基本上演变成了摔跤,最后还是谁力气大谁占便宜,场面并不好看。


总而言之,由于体育消费能力的缺失和体育文化产业的全球化,直接导致了中国“看球的人多、踢球的人少”的独特局面,观赛的大部分需求指向国外,国内赛事的参与度又不高,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体育文化想要从这样的“文化包围圈”中突围,实在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


当然,难度大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可为,只是我们的确要清晰地认识到目前的危机,并尝试走出一条破解之道。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懒熊体育官方。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林德韧专栏:体育世界,正走向娱乐化的不归路上


作者简介:林德韧,参与过2014年巴西世界杯、2012年伦敦奥运会等数十项国际、国内赛事现场采访报道,从2015年开始进行体育产业深度调研。


延展阅读:

林德韧专栏:体育世界,正走向娱乐化的不归路上

林德韧专栏:2017,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体育产业


网站底图.gif

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个字符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确 认
扫码关注懒熊官方微信
懒熊体育小程序